覆水难收
常言道,一日夫妻百日恩,百日夫妻情似海。在这茫茫人海中,两人何以能结为夫妻?除了月老的牵线,媒婆的搭桥,更多的是因为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缘分。何以见得?有诗为证:“修得百世成夫妻,夫妻缘分心中知。为何茫茫人海中,君会独取一瓢喝。”
提及此事,正是为了引出“覆水难收”的典故。有一首诗曾这样感叹:“夫妻恩爱到如今,只思富贵不念真。早知覆水难收取,何必难收害己深。”此诗讲述的,便是《朱太守风雪渔樵记》中的一段故事。
汉武帝天汉年间,烂柯山下,苍翠葱郁,住着一位名叫朱买臣的读书人。他出身会稽郡,为人老实厚道,不善专营,年过四十仍家境贫寒。他与妻子崔氏居于陋巷之中,生活窘迫,只得靠砍柴为生。然而,朱买臣酷爱读书,即便挑着柴担,手中也常持书卷,边走边读,歌声与书声交织。每当人们听到那读书声,便知是朱买臣来了。因同情他的境遇与执着,众人都愿买他的柴。朱买臣从不计较价格,任由买主开价,因此他的柴总是比别人的卖得快。尽管有时会受到轻薄少年的嘲笑,但他从不放在心上。
然而,崔氏对朱买臣在街上大声朗诵诗书的行为深感不满。她认为,读书是闲人、有钱人的事,而忙人、穷人应该专注于生计。某日,朱买臣卖柴归来,恰逢崔氏出门打水。一群孩子跟在朱买臣的柴担后面,模仿他诵诗挑担的样子,嬉笑打闹。此景让崔氏倍感羞辱,她愤然回家,对朱买臣奚落道:“你若要读书,便不要去卖柴;若要卖柴,便不要读书。你这般年纪,做出这等事,被孩子们笑话,我都替你害臊!”朱买臣平静地回应:“我卖柴是为了生计,读书是为了将来的功名,两者并不冲突,他们笑便笑吧。”
崔氏多年来跟着朱买臣过着清苦的生活,早已心生厌倦。她看不起丈夫的穷酸模样,脾气日渐暴躁,言语也越发尖酸刻薄。她嘲讽道:“你若真能取得功名,又何须卖柴?从古至今,谁见过卖柴的人做了官?你真是异想天开!”朱买臣却道:“富贵贫贱各有时。有人算过我的命,说我五十岁以后定能发迹。到那时,我必让你尽享荣华富贵。”
崔氏冷笑:“那算命先生只是看你痴傻,故意逗你开心罢了。你五十岁时恐怕连柴担都挑不动了,只有饿死的份儿。还想做官?真是笑话!怕是阎罗王殿上少个判官,等着你去补缺呢!”面对妻子的嘲讽,朱买臣无言以对,只能默默忍耐。他劝慰妻子道:“姜太公八十岁还在渭水钓鱼,后遇周文王拜为尚父。现今朝廷的丞相公孙弘,五十九岁时仍在东海放牧,六十岁才得皇上重用,拜将封侯。我五十岁以后发迹,比他们还早呢,你要耐心等待那一天。”
崔氏却不以为然:“你少拿古人说事!那钓鱼放牧的,都是胸有才学之人。你只知道死读书,读到一百岁还是这般模样,能有什么出息?”尽管崔氏越发不满,但她也深知,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。自己只是一个平凡女子,从未奢求过大富大贵。既然选择了朱买臣,即便是贫寒困苦,也只能默默承受。然而,眼前的日子何时能有个尽头呢?
一日,天寒地冻,大雪纷飞,朱买臣忍饥挨饿,被崔氏催促着上山砍柴。他心存侥幸,以为多砍些柴草换些钱粮,便能换得妻子的笑颜。然而,刚踏入家门,崔氏便冷言冷语,提出要他写下休书。“我真是倒了霉,嫁了你这个书呆子!连街上的孩童都嘲笑你,我都替你感到羞耻。你总是不听我劝,一门心思只读那些无用的书,我实在无法与你继续生活。”
朱买臣恳求道:“我今年已四十三岁,再过七年便是五十。你我相伴多年,难道不能再忍耐几年吗?你辛苦了这么久,待我功成名就,定会报答你的恩情。可你如今如此决绝,离我而去,日后可不要后悔!”
崔氏冷笑道:“这世上挑柴担的汉子还少吗?我有什么可后悔的?若我再守你七年,只怕也是饿死在沟壑之中,何谈富贵?”朱买臣见崔氏心意已决,无法挽留,只得长叹一声:“罢了,罢了!只愿你将来嫁的丈夫比我朱买臣强便好。”面对崔氏的无理取闹,他虽心有不甘,却自知理亏,这样的苦日子,是他亏欠了她。然而,崔氏全然不顾夫妻之情,就这样离他而去,投身那未知的新生活。想到此处,朱买臣颤抖着双手写下了休书。
崔氏接过休书,冷冷地说:“即使你将来高官厚禄,我沦为乞丐,也不会向你乞讨。”说罢,她拜了两拜,头也不回地离去。朱买臣心中感慨万分,在壁上题下四句诗:“嫁犬逐犬,嫁鸡逐鸡;妻自弃我,我不弃妻。”
自两人离异后,朱买臣的日子愈发艰难,他仍以打柴为生,闲暇之余仍不忘读书。几年后,朱买臣随上计吏前往长安,恰逢汉武帝下诏求贤。在老乡严助的举荐下,朱买臣得以面见汉武帝,他多年的苦读终于有了用武之地。他在皇上面前讲解《春秋》、《楚辞》,深得皇上赏识,被任命为中大夫,与严助一同侍奉皇上。后来,东越反叛,朱买臣上书献计,皇上大为高兴,任命他为会稽太守,负责讨伐东越之事。史书记载,在颁发会稽郡太守印绶时,汉武帝曾对朱买臣说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今子何如?”
朱买臣新官上任,会稽郡上下震动。郡下各县的长官准备亲自率领属下夹道欢迎。由于阴雨连绵,道路泥泞,为了迎接新任太守的到来,会稽郡的大小官员们纷纷发动老百姓修路。在征发的人之中,竟然有朱买臣的前妻崔氏。
朱太守的队伍浩荡行进,向着会稽郡的方向缓缓而来。当车队驶入会稽郡的地界,朱买臣的心情变得复杂起来。他远远望去,在那些忙碌着洒水修路的人群中,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,那正是他的前妻崔氏,以及她现在的丈夫。
崔氏蓬头垢面,赤足忙碌,为修路的人们送着饭菜。当她不经意间抬头,看见太守的车队前呼后拥而来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。她偷偷从一旁窥视,不料却大惊失色,原来那位新任太守正是她的前夫朱买臣。
朱买臣见状,命令随从停车,与前妻夫妇打了个照面。几句寒暄过后,他吩咐后面的车辆将这对夫妇带上,一同前往太守府邸。
抵达府邸后,崔氏羞愧难当,无地自容。她急忙叩头向朱买臣谢罪,而她的丈夫也随后被召见,跪伏在地,不敢抬头。朱买臣见状大笑,对崔氏说道:“此人看上去,似乎并不比我朱买臣强多少啊。”
崔氏心中慌乱,蓬头垢面、赤足的她跑到朱买臣面前,再三叩谢,自悔有眼无珠。她苦苦哀求,愿意降为婢妾,终身服侍太守。
朱买臣陷入了沉思,他命人端来一盆清水泼在台阶下,对崔氏说道:“若这泼出的水能够收回盆中,我便与你复合。念及我们少年时的结发之情,我判你夫妇在后园隙地耕种自食。”他的意思是,若能将泼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,就答应她回来。
崔氏闻言,心知缘分已尽,羞愧难当。她随丈夫默默走出府邸,路人们纷纷指点议论,有人说:“这便是新太守的前妻啊。”崔氏无言以对,心中又气又羞,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。她的遗体被葬在了嘉兴,人们称之为“羞墓”。
这个典故被后人传颂不已,明代文人方孝孺曾赋诗一首云:“茅草池边一故丘,千年埋骨不埋羞。丁宁嘱咐人间妇,自古糟糠合到头。”这首诗既是对朱买臣与崔氏故事的感慨,也是对世人的警示,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幸福,不要轻易放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