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宫佳丽是怎样选出来的

2024-04-08 991 阅读 0 评论
内容页赞助商

  人们常以“三宫、六院、七十二妃”或“后宫佳丽三千”的表述,来形容古代帝王后宫嫔妃之盛况。然而,在真实的历史长河中,一个皇帝究竟拥有多少妻妾,她们又是如何被精挑细出来的呢?

  在先秦时期,帝王们的嫔妃来源可谓五花八门。有的是诸侯或大臣主动献上自家女儿,作为对帝王的献礼;有的则是帝王凭借权势直接掠夺而来;还有的,帝王们会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,一方面以礼相待,另一方面则暗藏武力威胁,强行夺取心仪的女子。

  以商纣王为例,当时的九侯作为纣王重用的三公之一,曾将自己的美丽女儿献给纣王。然而,这位女子因不喜淫乱,最终遭到了纣王的杀害,而九侯本人也遭受了残酷的惩罚,被剁成肉酱。

  而有些嫔妃的获取则更为复杂。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妹喜,她以歌舞才艺名扬四海。夏桀为了得到她,不仅派出说客前去提亲,更是发动了对有施部落的战争。最终,有施部落无奈,只得将妹喜盛装送出。妹喜嫁给桀后,两人纵情声色,荒淫无度,甚至桀为了满足妹喜的喜好,命令各地每日进贡丝绸,供其撕裂听声。

  在国家间的战争中,战败方的公主及少女往往会被胜方俘虏,并收入后宫。其中一些幸运者得到帝王的宠幸,晋升为嫔妃,而大多数则沦为宫女。

  到了汉代,从民间挑选“良家女”入宫成为一项制度化的做法。每年八月,朝廷会派出官员前往洛阳周边乡间,按照特定的“法相”标准,挑选年龄在13至20岁之间的姿色端丽的女子入宫。这些女子经过筛选后,一部分会被运至后宫,再进行进一步的挑选。

  自汉武帝、汉元帝起,汉后宫的嫔妃数量急剧增长,远超过三千之众。面对如此庞大的后宫群体,严密的等级制度应运而生,以确保后宫的有序管理。

  晋武帝:"博选"后宫佳丽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西晋政权、稳坐帝王宝座后,便着手“博选”后宫佳丽,以充实自己的后宫。

  公元273年,为了确保“博选”的顺利进行,司马炎颁发了一道严厉的命令:责令卿以下文武官员的女儿必须入宫待选,若有藏匿女子者,将以“目无君主”的罪名论处,甚至面临死罪。在宫女挑选完成之前,司马炎更是下令禁止民间婚嫁,确保所有适龄女子皆为其候选对象。翌年,他又指令五千多名良家女以及下级军官与小官吏的女儿入宫候选,此举激起朝野的愤懑,几乎引发民变。

  为广选嫔妃,司马炎更派宦官驾车,带领随从遍访各州郡,寻觅美女。因此,司马炎的后宫人数骤增,几达万人之众。由于嫔妃数量庞大,司马炎每日面临选择难题,于是他想出一个奇特的办法:以羊拉车,羊车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前,他便与那位妃子共饮作乐。为了求得皇帝的宠幸,嫔妃们各出奇招,有的用竹叶擦地,有的洒盐汁于地,只为让羊车驻足。

  唐代,唐玄宗开元年间,国家繁荣昌盛,经济富足,达到了唐朝的鼎盛时期。然而,唐玄宗却开始沉溺于享乐,后宫之事尤为突出。他秘密下令挑选天下美女入宫,并特设“花鸟使”一职负责此事。由于每年均有大量民女被选入后宫,开元、天宝年间,宫女人数激增。

  长安大内、大明、兴庆三宫,皇子十宅院,皇孙百孙院,以及东都洛阳的大内、上阳两宫,宫女总数累计约有四万之众。当时社会风气开放,思想活跃,后宫制度相对宽松,甚至有宫女出身于青楼。

  后宫嫔妃众多,唐敬宗李湛在宝历年间竟发明了一种纸箭,箭头内裹有麝香或龙涎香等香粉末。他在宫中玩乐时,便召集嫔妃们站在一定距离外,用这纸箭射她们。被射中的宫女或嫔妃身上便会沾染香粉,散发出迷人的香气。这种纸箭在宫中被称为“风流箭”,嫔妃们唯有被射中,才有可能得到皇帝的宠幸,从而改变命运。因此,宫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:“风流箭,中的人人愿。”

  元代:皇帝的多皇后制度

  元代,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,其最高统治者遵循着蒙古民族的特殊传统,将皇后称为“可敦”,并沿用了古老的“斡耳朵”宫帐制度。在这一制度下,“斡耳朵”象征着皇家的宫殿营帐,每个“斡耳朵”中均设有一位皇后,并伴随着若干嫔妃。因此,在元代,皇帝可以同时拥有一位、两位甚至多位皇后,这一制度凸显了当时皇室婚姻的独特性。

  元世祖忽必烈在修筑大都城的宫阙时,便设立了四个“斡耳朵”,从而拥有了四位皇后。每个“斡耳朵”都拥有自己的封邑,元朝政府每年都会以“岁赐”的名义,向各“斡耳朵”的继承者赠送大量的财富,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皇室的尊贵地位,也彰显了蒙古民族的财富与荣耀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成吉思汗之子术赤的儿子拔都,在蒙古帝国中拥有极高的权势,仅次于皇帝。他拥有26位妻子,每位妻子都拥有一座宏伟的帐幕,并配备有小帐幕供奴仆居住。每个大帐幕还配备有足足200辆骆驼拉的车子,用于装载贵重物品和寝具。这一庞大的妻妾帐幕群,宛如一座繁荣的市镇,展示了蒙古贵族的豪华与气派。

  明代:选妃程序严格繁琐

  明代在挑选宫女时,均奉钦命而行,过程极为严谨。据史书记载,明朝天启元年(1621年),熹宗即将举行大婚,为此从全国范围内挑选了年龄在13至16岁之间的淑女共5000人。随后,皇帝派遣内监进行初选,每百人以年龄高矮排序站立,内监巡视后,根据身材的细微差别,如稍高、稍矮、稍胖、稍瘦等,将不合格者扶出,初次筛选便淘汰了1000人。

  次日,剩余的淑女再次以同样方式站立,内监则仔细观察她们的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发、肤、领、肩、背等身体部位,稍有不合标准者即被淘汰,再次遣返1000人。接着,内监会听其声音,对于声音稍粗、稍弱、稍浊、稍带口吃者,同样予以淘汰,再送走1000人。

  第三日,内监携带量器,测量剩余女子的手足尺寸,并让她们行走数十步,以观察其体态风度,对于手腕稍短、脚趾稍大或举止稍轻浮者,均予以淘汰,再遣返1000人。

  经过层层筛选,最终只剩下1000名女子入宫。随后,年长的宫娥会将她们引入密室,进行更为细致的检查,包括探其乳、嗅其腋、扪其肌理等,最终入选者仅有300人。这300人在宫中生活一个月,经过对其性情、言论、性格的仔细观察后,仅有50人能够被封为嫔妃,其余则沦为宫婢或仆役。

  清代:满蒙女子选秀制度严格

  清朝统治者汲取了历史上后宫制度的经验教训,结合满族习俗,制定了清代独特的后宫制度。在清代宫闱中,皇后及妃嫔们没有具体的位号,仅循用俗称“福晋”(元代“可敦”的转音)。直到清顺治十五年(1658年),后宫才开始设立位号。

  据《清史稿·后妃传》记载,康熙以后,后宫制度逐渐完备。皇后居中宫,下设皇贵妃一人、贵妃二人、妃四人、嫔六人,而贵人、常在、答应等则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,她们分居在东西十二宫中。

  清朝入关后,盛行选秀女制度,对后妃的要求极为严格。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挑选,少数情况下也会从汉族中选拔。年龄在13至16岁之间、身体健康的旗籍女子,均须参加阅选。女子13岁称为“及岁”,超过16岁则称为“逾岁”,一般逾岁的女子不再参加选秀。

  户部负责掌管阅选大权,由其通告各旗准备入选女子的清册。阅选地点通常在紫禁城的御花园举行,其方式与明代天启年间的选美程序大致相同。入选的秀女除了作为备选皇后和妃嫔外,还会被赐予一些旁近的宗室成员。凡获得皇帝赐予封号的女子,至死都不得出宫另嫁。而当选为皇后者,则需通过隆重的大婚礼仪,由大清门、午门入宫,至坤宁宫完成婚礼。

转载文章请注明链接和出处:https://daybao.com/story/51.html
内容页赞助商

发表评论

登录 后才能评论
评论列表 0条,992人围观)
这里空空如也~~